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成立的华中大学时期,1952年设有心理学教研组。1985年开始招收心理学专业本科生。1993年成立心理学系。2001年获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9月获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 年4月,学校成立心理学院。同年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同年还获得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10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被增列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7年8月心理学本科专业获批为湖北省高校本科品牌专业,同年9月成立“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10月获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心理学一级学科被增列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9年8月获批立项建设“湖北省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7月心理学专业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之“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同年12月获批立项建设“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2年9月获批立项建设“国家级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我校心理学科排名第七,中部地区稳居第一。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缘广泛、科研实力突出的教学与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47人,教授16位,副教授10位,讲师21位。获博士学位者41人,占教师总数的89%。有留学背景(1年以上)者19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第一层次人选)”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工程”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楚天学子”等人才项目入选多人。同时,现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1位、常务理事2位、理事5位,充分反映了本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近年来,心理学院在巩固传统的心理健康学科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认知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等交叉学科领域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了以“网络心理学”为学科重大突破口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还积极关注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实践需要,在留守儿童、网络成瘾、大学生危机干预、512震后心理援助等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向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多项咨询服务,为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师心理学先驱
颜永京(1838~1898),出生于上海,1854年留学美国,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之一。1861年毕业于位于俄亥俄州的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主办的建阳学院(Kenyon College),修过心理学课程。1862年回国。1868年随韦廉臣(Channing Moor Williams)主教来武昌传教,1871年协助韦廉臣创办武昌文华书院(The Boone Memorial School,1924年更名为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1878年回上海协助施约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主教创办圣约翰书院(Saint John's College,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担任学监并实际主持学校管理工作。他以美国学者Joseph Haven的心理学著作Mental Philosophy: Including the Intellect,Sensibilities,and Will为底本,一边翻译一边讲授心理学课程。1889年其部分译稿经辑校后出版了《心灵学》(上册),成为将西方心理学专著译介到中国的第一人。
附:颜永京儿子颜惠庆(外交家)、颜德庆(铁道专家)和侄儿、养子颜福庆(医学家)并称为“颜氏三杰”,其中颜福庆为耶鲁大学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创建者,中华医学会第一任会长,长期担任华中大学校董事会主席。
胡毅(1904~1994),出生于长沙,12岁入清华学堂,1924~1929年先后留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34年8月在华中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并参与创建心理学系,担任心理学系系主任,在此工作至1941年7月。1941~1946年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50年后,先后担任中宣部《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委员、河北师范学院院长、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河北大学副校长、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河北省人大副主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民盟河北省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著作及译著有《中学教学法原理》、《习惯论》、《教育统计学初步》、《教育论》、《斯宾塞论教育》(译)、桑代克《人类的学习》(译)、武德沃斯《实验心理学》(与曹日昌等合译)等。
骆传芳(1904~1969),江西九江人,1924年毕业于武昌文华大学(华中大学前身),1926~1929年在燕京大学念研究生,1930年留学美国,1935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心理测量学家L. L. Thurstone),同年8月回武昌任华中大学心理学教授,1944~1950年兼任文学院院长,1950年5月参与创建中国心理学会武汉分会(湖北省暨武汉市心理学会前身)并任副理事长,1951~1952年任公立华中大学外文系主任,1952~1953年任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外文系主任,1953年后任中山大学西语系教授。1957年被划为右派,文革期间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The Affective Values of Color Combinations (博士论文,1936),以及心理卫生(1937)、基督教与民族心理建设(1937)、姓名记忆测验(1948)、华尔夫假设(Whorf Hypothesis)评论(1964)等论文。
朱希亮(1900~1978),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192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心理学系,1926年留学威斯康辛大学,导师是从德国移居美国的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考夫卡(Kurt Koffka),1928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到耶鲁大学学习实验心理学,并于193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他在美国期间曾出席过第九次国际心理学大会。回国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的心理学和统计学教授。1935年经胡适介绍,赴四川大学任教。1936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心理学会。1938年蔡元培邀请他到重庆中央研究院任学术秘书。1940年,他应南昌中正大学校长邀请担任该校教授和训导长。1942年至1950年在浙江大学任教授。1950年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接受思想改造。1951年被分配到湖北省教育学院任教,1952年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任心理学教授直到去世。主要著作有:A Quantitative Study of Serial Learning in Terms of Backward Association(1929);Gestalt Psychology and Conditioned Reactions(1932);《完形心理学研究》(英文版,北京大学出版部,1930)等。
以上资料由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网为你整理提供,需要了解更多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考研信息资料的同学请点击查看: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6年考研信息汇总,我们收集整理汇总了华师心理学院近年的考研信息以备同学们参考。